辐射测试,人手摸样品的某个位置,毛刺消失,啥原因?
辐射发射测试,射频模式的辐射测试曲线出现很多小毛刺,有手触摸到控制板某个位置,毛刺就都消失了,这是什么原因呢?是不是有信号串到控制板了,反馈到射频链路上的?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消除~电磁兼容性(EMC)测试中是比较常见的,尤其是当辐射发射测试出现小毛刺,并且通过接触控制板的某个位置可以消除这些毛刺时。该情况与信号串扰或接地问题密切相关。通常有如下几个因素:
原因分析:
[*]接地不良:如果控制板上的某些部分没有良好接地,可能会导致局部电位浮动,形成天线效应,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辐射。
[*]寄生参数:电路中的寄生电容、寄生电感等可能导致高频信号耦合到不应有的路径上,造成额外的辐射。
[*]屏蔽不足:某些敏感节点或线路可能缺乏适当的屏蔽,使得外部干扰容易进入系统,或者内部信号容易泄露出去。
[*]人体作为“去耦”元件:当你用手触摸控制板时,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临时的去耦作用,改变了局部的阻抗匹配,当触摸控制板时,人体作为导电体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低阻抗接地路径。这可能改变了电路局部的阻抗特性,使得原本通过寄生电容/电感耦合到射频链路的干扰信号被分流,从而抑制了毛刺。
[*]电磁兼容(EMC)设计不足:射频敏感电路缺乏有效屏蔽,或电源/信号线未做充分滤波,使外部干扰(如开关噪声)或内部串扰进入射频通道。
解决方案:
1、优化接地设计
[*]采用"星型接地"结构,确保所有模块通过单点接地
[*]在控制板边缘设置连续接地层,关键位置增加接地过孔阵列
[*]检查电源地与信号地是否有效隔离(如高频电路需采用"分割接地"后单点连接)
2、增强滤波措施
[*]在射频链路电源引脚并联0.1μF+10μF多级去耦电容
[*]数字IO口增加铁氧体磁珠+电容组成的π型滤波器
[*]关键信号线末端串联22Ω电阻改善阻抗匹配
3、屏蔽与隔离
[*]对射频模块增加金属屏蔽罩(需确保屏蔽层良好接地)
[*]用导电布/导电泡棉隔离数字电路与射频电路
[*]采用光耦或变压器隔离敏感信号
4、布线优化
[*]避免射频走线与高速数字信号线平行布线(建议保持3倍线宽间距)
[*]时钟线/数据线缩短长度并做45度折角处理
[*]关键信号采用差分对布线并靠近接地层
5、软件辅助措施
[*]在数字电路切换时插入死区时间
[*]采用扩频时钟技术分散干扰能量
[*]优化PWM信号边沿速率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