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电磁兼容工程师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会员
×
一、接插件的信号排布与 EMC 设计
(一)接插件选型
常用的 2mm HM 连接器有 A、B、C 不同型式,各有定位特点。其中A型中部有两个定位块(Function block)起导向定位功能(与单板上连接器的定位),两块中间的腔体可装防插错销。B型完全没有定位功能。C型作为拼接的端部,有部分定位功能。在实际使用时,需综合地针信号排布、屏蔽需求等选择。2mm连接器有列间屏蔽与外壳屏蔽两种,从 EMC 角度,带屏蔽外壳的连接器是优选。此外,AMP 公司的 HS3 接插件适合高速信号传输,串扰小、信号针使用率高,但成本较高。 (二)接插件模型与针信号排布
接插件可看作传输线模型,信号经地针形成回流通路,易产生串扰。在针信号排布方面,要合理分配信号、电源、地针位置与数量,遵循减少串扰、减小辐射、保证地回路原则。关键信号线用地针分隔,2mm HM 接插件的地插针应长于电源插针,推荐地针与信号针梅花型交错排列。背板信号走线应避开密集过孔区,因为此处参考平面不连续,会加大辐射,且从过孔区中间穿过的走线影响更大。
二、阻抗匹配
背板走线长,阻抗控制尤为重要。但因背板层数多,难以与各单板阻抗一致,需在单板上优化。同时,要确保接插件至接口器件的信号线短,减少过孔、直角走线等阻抗不连续因素,避免反射影响。
三、电源、地分配
(一)电源分割及热插拔对电源的影响
电源、地平面分割影响背板 EMC 指标,不当分割会加大共模辐射。背板多采用多层板技术,信号层与地层(电源层)交替排放,高速信号线布在与地相邻的信号层,相邻层布线垂直分布。背板为单板供电时,-48V 线与 BGND 要就近平行走线或相邻平面排布,且需有过载保护、滤波措施。特殊供电情况可灵活处理,大电流、强信号走线应短,强弱信号电路需分开。带电插拔时,被插电路板装带电插拔座,单板设缓启动电路,强辐射器件远离母板连接器。 (二)地分割与各种地的连接
背板上 BGND、PGND、GND 的分割与连接缺乏统一规范。通常插框内单板通过接口信号共地,插框在机柜内共地,机柜接地螺栓与大地相连。从 EMC 角度,希望合并 PGND 与 GND,效果仍在实验中。此外,带屏蔽连接器周围 15mm 内禁放敏感器件,母板表面设完整屏蔽地平面,减小电源与地回路面积,传输线到地平面距离小于到相邻传输线距离,保持地平面完整。 (三)屏蔽层
高速 PCB 中,电源平面需小于相邻地平面,向内缩进 20H,控制电源和地平面间厚度,可提高电源层与地层间电容自谐振频率。母板信号走线,尤其是高速信号线,离地平面边缘至少 3W 距离,减小回路面积。不同类型信号线间隔开,关键信号线用地屏蔽走线保护,接地过孔间距小于 λ/20 且不相等,地屏蔽走线尽量不共用。参照 CPCI 背板设计,背板周边设禁止布线区,边缘布地并通过金属化孔与子架连接,可减小对外辐射。
背板 EMC 设计是复杂系统工程,涉及多方面因素。合理选型、科学布局与规范接地等措施,可有效提升设备 EMC 性能,确保电子设备稳定可靠运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