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电磁兼容工程师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会员
×
本帖最后由 Ms.huang 于 2025-4-11 17:43 编辑
一、单板信号的互连要求
硬件总体方案确定后,单板种类、数量及背板信号随之确定。在 PCB 设计时,需从单板槽位位置、信号出线方式等方面综合考量。 1、高速与低速信号分离
设计原则:
- 高速信号会通过传导或辐射影响低速部分,甚至影响设计功能实现。
- 高速信号(如收发板信号)与低速信号(如支路信号)需物理隔离,避免高速信号通过传导或辐射干扰低速区域。
- 为避免高速信号镜像电流流入低速电路区域,关键信号走线应尽量短。
- 高速板位应置于系统边缘,缩短高速走线长度,必要时采用屏蔽措施。
示例:某产品将高速收发单板布于系统高速部分边缘板位,并对高速部分加屏蔽,减少对系统内部干扰。
2、EMC优化设计
- 关键信号(高频、大电流、强信号)走线应尽量短,避免镜像电流流入低速区域。
- 使用屏蔽技术抑制高速信号辐射,确保信号完整性。
二、单板板位结构设计
信号传输与反射控制 脉冲信号传输中,沿线信号幅度由源内阻与传输线阻抗分压决定,反射能量由反射系数决定。反射系数值在-1到+1之间。 1、反射系数与阻抗匹配:
- 反射系数由传输线与负载阻抗决定,匹配设计(反射系数=0,负载端的信号幅度与入射信号的幅度相等)可消除反射。
- 开路(反射系数+1)导致电压加倍,短路(反射系数-1)导致电压抵消。
信号传输过程中,直角拐点、过孔等阻抗不连续点会影响波形,低速时影响小,高速时影响显著。而大多数情况下,驱动器是主要的噪声源,而此噪声可以通过适当的拓扑结构和终端匹配来解决。 2、拓扑结构选择:
- 点对点:适用于时钟信号,减少反射。
- 菊花链:适合总线驱动,需终端并联匹配。
- 星型结构:需高驱动能力缓冲器,采用串接匹配。
- 避免T型走线:易引发信号畸变。
通过选择恰当的拓扑结构(如点到点、树形结构、T 型、星型、菊花链型等)和终端匹配可解决噪声问题,背板设计要合理安排槽位,减少反射。时钟线尽量点对点驱动,点对多点驱动时要考虑终端匹配,阻抗匹配优先在单板上处理,背板上元器件应尽量少。 案例:某接口保护子系统通过调整拓扑为“1:4发,4:1收”,平衡负载,并控制走线长度(<2000mil),结合端接电阻(驱动端滤波匹配、终端串接大阻值电阻)改善信号质量。
三、板间互连电平与驱动器件选型
电平标准选择
- 低速信号(<100M):采用GTL+电平,优选低驱动电流器件,利于 EMI 控制。
- 中高速信号(数百兆):LVDS电平为首选,抗共模干扰和匹配方式都易于满足,差分摆幅小,功耗和EMI低。
- 超高速信号(>1GHz):使用ECL/CML电平信号,支持普通板材传输超2.5G信号。
高速背板设计规范 高速背板设计对阻抗控制、走线约束、EMC 控制要求更高,差分信号线需同层紧邻平行走线,遵循 “3W 原则” 并严格等长,高速差分线对之间用地线隔开 四、关键设计原则总结
- 分区布局:高速/低速信号物理隔离,缩短关键路径。
- 拓扑优化:根据负载数量选择结构,优先点对点或菊花链。
- 电平匹配:按速率选择标准,兼顾EMI与功耗。
- EMC控制:屏蔽、阻抗匹配、走线规则三者结合。
通过上述设计策略,可兼顾背板性能、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性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