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分割区及开槽的处理

[复制链接]
查看130 | 回复0 | 6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电磁兼容工程师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会员

×
本帖最后由 Ms.huang 于 2025-4-9 17:20 编辑

一、开槽的产生

开槽是PCB设计中因平面分割或通孔密集形成的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沟槽,其形成主要分为:

1、电源/地平面分割开槽

  • 同一PCB平面上存在多种电源或地网络时,需进行分割,同一平面上的不同分割之间就形成了开槽。

2、通孔密集导致的开槽

  • 通孔(如过孔、焊盘)周围需预留隔离环以实现电气隔离;当通孔间距过近时,隔离环重叠形成开槽(热焊盘问题)。
  • 连接器插针间距过小或隔离环半径过大(>1mm)时,也可能形成开槽。
二、开槽对EMC性能的影响
1、信号回流路径的变化
  • 低速信号:电流沿电阻最低路径流动,回流分布较宽。
  • 高速信号:电流沿阻抗最低路径流动,回流路径受电感主导;开槽可能破坏回流路径,导致环路电感增加。
2、分地的必要性
  • 为隔离不相容电路(如数字/模拟、高低速信号),需分地以防止不相容电路的回流信号的叠加和共地阻抗耦合。
  • 分地关键点:分地需保持地平面的电连续性,仅在适当位置连接不同地网络。
  • 分地与开槽问题不同,前者为地线分类,后者为平面不连续。
3、跨分割走线的危害
  • 增加环路面积和电感,导致波形振荡、辐射干扰、磁场耦合及共模辐射。
  • 破坏高速信号的带状线模型,引发阻抗不连续和信号完整性问题。
三、开槽处理原则
1、禁止高速信号跨分割走线
  • 严格遵循阻抗控制要求,避免因开槽导致阻抗突变。
2、PCB板上存在不相容电路,需进行分地设计优化
  • 分地时需避免高速信号跨分割走线,低速信号也应尽量减少跨分割。
3、桥接技术
  • 若跨开槽走线不可避免,需沿信号路径方向桥接地平面,确保回流路径连续。
4、接插件布局规范
  • 避免将接插件放置在地层隔缝上。
  • 高密度接插件(如2mm连接器)需保证地网络环绕引脚或均匀排布,维持地平面连续性。
5、静地处理
  • I/O信号需设置独立“静地”(如金属机架或保护地),避免内部噪声污染。
  • 差分信号可跨静地走线以抑制共模噪声;普通信号需提供回流路径,布线时将接口GND视为普通信号线处理。
四、典型案例

在DMU的设计过程中,初始版本的复位信号跨了PGND、GND之间的分割区,在进行ESD测试时,一旦对机壳(拉手条)进行放电,即出现反复复位。修正地分割后,成功通过6000V放电测试。

  • 启示:跨分割走线对敏感信号(如复位)危害显著,需优先确保地平面连续性与信号回流路径完整性。
五、设计关键:
  • 优化电源/地分割策略,减少非必要开槽。
  • 分地与桥接技术结合,平衡隔离需求与信号完整性。
  • 接插件布局与静地设计需严格遵循EMC规范。
通过上述措施,可有效降低开槽对PCB性能的影响,提升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。

电磁兼容网 - 电磁兼容定制方案 www.emc.wiki - 欢迎您的技术讨论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本版积分规则

19

主题

0

回帖

19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