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输线模型、反射与串扰简析

[复制链接]
查看44 | 回复0 | 前天 12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电磁兼容工程师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会员

×
本帖最后由 Ms.huang 于 2025-4-3 12:18 编辑

一、传输线基础
1、定义与适用条件
当PCB布线长度超过信号波长的1/20或信号传输延迟超过上升时间的1/6时,需视为传输线。
主要类型:微带线(表层走线,单参考平面)、带状线(内层走线,双参考平面)、嵌入式微带线。
2、关键参数
捕获.PNG

二、信号反射及抑制
1、反射成因
  • 阻抗不连续(如负载、过孔、连接器)。
  • 数字信号表现为振铃、过冲(>0.7V需处理),模拟信号形成驻波。
2、影响
  • 信号完整性:逻辑错误、时序抖动。
  • EMC风险:过冲与振铃为EMI主要来源,可能损坏保护电路。
3、抑制方法
端接技术:并联端接(负载端匹配)、戴维南端接、源端串联匹配。
布局优化:避免直角拐角,保持阻抗连续性。
  
三、串扰机理与抑制
1、耦合机制
  • 容性耦合:互电容(相邻导线间电场耦合)导致电场干扰。
  • 感性耦合:互感(电流变化引起互感电压)引起电压噪声。
  • 传播方向:

近端串扰(NEXT):干扰与信号同向传播;

远端串扰(FEXT):干扰与信号反向传播。

2、关键影响因素
  • 信号边沿速率(速率越快,串扰越强)。
  • 导线间距与平行长度(间距↓、长度↑ → 耦合↑)。
  • 介质材料(介电常数影响电容耦合)。
  • 参考平面不连续(加剧串扰)。
3、抑制策略
布局优化:
  • 遵循3W规则(间距≥3倍线宽)。
  • 缩短平行走线,采用差分对抵消共模干扰。
屏蔽措施:
  • 关键信号两侧加地线(Guard Trace)。
  • 使用屏蔽层或覆铜。
信号调理:降低边沿速率(权衡时序需求)。
  
四、设计实践与验证
1、仿真验证:利用SPICE、HyperLynx等工具分析反射与串扰。
2、阻抗控制:严格计算微带线/带状线参数,确保阻抗一致性。
3、测试手段:
  • 时域反射计(TDR)检测阻抗突变。
  • 眼图分析评估信号完整性。

在高速PCB设计中,传输线效应、反射及串扰是信号完整性与EMC的核心挑战。通过合理端接、布局优化(如3W规则、差分走线)、屏蔽设计及仿真验证,可有效抑制信号失真与电磁干扰。需结合理论分析、材料特性及工程经验,实现系统级优化。





电磁兼容网 - 电磁兼容定制方案 www.emc.wiki - 欢迎您的技术讨论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本版积分规则

11

主题

0

回帖

11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