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79)标准体系框架
📚 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79)标准体系框架详解
一、整体标题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
标准体系框架
二、顶层分类(两大主线)
主线内容说明
风险评估对电磁干扰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与评价,用于制定防护措施。
EMC测量涉及电磁兼容性的测试方法、设备、限值、统计与报告等技术环节。
三、横向分类(按标准类型划分)从左至右共分为以下几类:
[*]基础
[*]通用
[*]产品
[*]方法
[*]名词术语
[*]其他电子电气设备及材料
✅ 这些是标准体系的“横向维度”,体现由通用到专用的层级关系。
四、纵向分类(按具体对象或功能划分)在每个横向类别下,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纵向子模块,形成完整的标准链条。1. 基础 → 导则
[*]导则:提供整个标准体系的编制原则、结构框架和技术路线指导。
[*]示例:《电磁兼容标准体系导则》
2. 通用 → 设备 / 系统 / 分析方法
[*]设备:适用于各类通用设备的基础要求。
[*]系统:针对复杂系统的EMC设计规范。
[*]分析方法:如频谱分析、建模仿真等。
3. 产品 → 多类典型产品
[*]电源变换器:如开关电源、逆变器等。
[*]智能电网:涉及新能源接入、配电自动化等。
[*]屏蔽材料:用于抑制电磁辐射的材料标准。
[*]其他电子电气设备及材料:泛指未单独列项的新技术、新材料。
4. 方法 → 测量与技术支撑
[*]通用规范:通用的设计、测试流程。
[*]设计规范:产品设计阶段的EMC考虑要点。
[*]测量方法:如何开展发射和抗扰度测试。
[*]技术应用:标准在实际中的应用指南。
[*]与发射的协调:解决多源干扰的协同问题。
[*]测量设备:对测试仪器的要求和校准。
[*]统计方法和技术报告:数据处理、结果表达方式。
[*]不确定度:测量误差评估与控制。
5. 名词术语 → 统一语言
[*]定义电磁兼容领域常用术语,确保标准一致性。
6. 其他电子电气设备及材料 → 新兴领域
包括但不限于:
[*]智能电网
[*]屏蔽材料
[*]新能源设备
[*]特殊环境下的电子设备
五、EMC测量核心模块(重点区域)在“EMC测量”大类下,包含以下六大类产品/系统的标准:
类别内容说明典型应用
天线及无线接收系统针对通信基站、卫星接收机等无线系统的干扰控制移动通信、广播、导航
工科医、架空电力线路及高压设备工业、科学、医疗射频设备;输电线路等医疗射频仪、高压变电站
船舶及内燃机驱动装置船舶电子系统、发动机控制器等海运、轨道交通、农业机械
家电、电动工具、灯具家用电器、电钻、LED灯等日常消费电子产品
多媒体设备计算机、电视、音响、投影仪等IT产品、家庭娱乐设备
保护无线电设定干扰限值,防止影响无线电业务保护航空、应急、军事通信
六、特殊板块说明
🔹 “本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” 注释
[*]图中红色箭头指向“导则”模块,并标注:“本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”
[*]表示该图本身是一个体系导则性文件,用于说明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和定位。
🔹 红色高亮部分
[*]“导则”被红色竖条突出显示,强调其在整个体系中的纲领性地位。
七、标准体系逻辑结构总结
即:
[*]以基础与通用标准为支撑;
[*]通过测量方法实现量化;
[*]面向各类产品实施具体要求;
[*]最终目标是控制干扰、保障通信安全。
八、标准体系的应用价值
方面应用意义
企业研发提供设计依据,提前规避EMC问题
检测认证明确测试方法与限值,支持合规验证
政府监管制定法规、识别风险源、保护公共通信资源
国际贸易与IEC/CISPR接轨,助力出口产品符合国际要求
技术创新引导行业向低干扰、高兼容方向发展
九、补充信息(来自图中其他元素)
对口国际组织:IEC/CISPR
任务:适应国际交流与贸易需要,推动我国电磁兼容标准化工作,研究并采用国际先进标准。
目标:
[*]提高我国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;
[*]减少电磁环境污染;
[*]保护无线电接收;
[*]提升我国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。
十、总结:
TC79标准体系框架是一个以“风险评估”和“EMC测量”为主线,覆盖基础、通用、产品、方法四大类别的系统化标准体系,旨在通过统一规范提升我国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水平,保障无线电业务安全运行。
页:
[1]

